以下文章来源于创业中国 ,作者简一
面包和爱情,这个男人都有了。
「正文」不是所有的事业都需要庞大的数据去证明,也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高调的头衔来镶金,糕点起家的鲍师傅应该深有体会。如今,人们提到鲍师傅都会自然地关联一些标签,比如,网红。但实际上,网红店的华丽装修,精致产品,套路营销,鲍师傅一个不占。徒有网红之名,却与网红品牌的立足理念背道而驰,这对于近年来因口碑在人群中尤为活跃而成为网红的鲍师傅来说,还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01
“特别喜欢这一行”,从“鲍仔”做到了“鲍师傅”
鲍师傅火了,近两年尤其火,但鲍才胜的糕点事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起航了。
面包之乡到中原粮仓
这些年来,鲍师傅的店开遍了中国近半省市,但在鲍家祖籍淳安,才刚刚拥有第一家店。20世纪60年代,千岛湖兴修水利工程,当地居民北上江苏,西向安徽,南下江西,分三波迁徙。鲍才胜的父辈们就是在这时由浙江杭州淳安县迁往江西抚州资溪县的。资溪,中国面包之乡,1987年,两位军人退伍还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将部队中学到的面包制作技术运用起来,开了第一家“鹭岛”面包房,当年就盈利3万多元,在当时,3万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见小小的面包竟能带来如此大的财富,一传十,十传百,做面包的星星之火就这样蔓延开来。两位首创者也毫无保留地将做面包的技术传给村民,很快,就带动了千家万户走上面包致富路,资溪人的面包店不仅开遍了江西,还越过省界走向了全国。鲍才胜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面包行业。“十几岁,我父母就在外地开面包房,我在暑假寒假的时候,就到店里去帮忙,经常早上五点钟起来去店里帮父母去烤面包,特别喜欢这一行。”见证过父辈们吃的苦,也品尝过劳作后的幸福,鲍才胜是跟着家乡的烘焙事业一起成长的,他对面包有着更不同于常人的感情。1995年,还在河南郑州求学的鲍才胜萌生出创业做面包的想法,也正是这一年,他遇上了后来人生中最合拍的“合作伙伴”——他的妻子彭艳丽,两人携手在郑州开了一间面包房,成为资溪面包大军中的一员。除了面包,鲍才胜还在面包原料、添加剂等面包上游产业中有所投入,但由于经验不足,没能摸清产业门道,1997到1998的一年时间内就亏出去了一百多万,在那个年代,这等数额的亏损让鲍才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被动境地。好在有妻子的鼓励和支持,鲍才胜去到了妻子的老家信阳息县,重整旗鼓。
试水北京到爆红全国
对于鲍才胜而言,求学、创业、组建家庭的故事都是从河南开始的,河南虽不是故乡,但他对这片呆了九年的土地也有着深厚感情。不过一座城市的容量终究有限,随着事业越做越大,鲍才胜想让自己的梦想在潜力更大的城市发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选择了首都北京。那时的鲍师傅还不叫鲍师傅,而是听起来更加年轻的“鲍仔”西饼屋。走出华中地区,开阔的市场和广大的同行让竞争陡然激烈起来。当时,北京还有像味多美、好利来、金凤成祥这样的老牌子,初来乍到的鲍师傅显得十分青涩,鲍才胜和妻子二人只能寄希望于研制出一款跟市面上的蛋糕甜品截然不同的产品。他们琢磨着,面包大家都是吃甜这一味,能不能新创一个复合口味,有甜有咸?经过不断地调口味试口感,鲍师傅推出了口味咸甜、口感松软的肉松蛋糕——肉松小贝。那时的他们可能不曾想到,这个只是用来试水市场的试验产品,之后会成为鲍师傅的拳头产品,爆红全国。鲍师傅的第一家店开在五环外的定福庄北街上,位置不算太好,但肉松小贝上市后,店门前开始有人排队了,有了这款招牌肉松小贝,再加上陆陆续续开发的蛋黄酥等其他品类,鲍师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有了稳定的客源。从2004年进入北京开始,鲍师傅的生意就一直围绕着偌大的京城,不过大多都是几十平的小店,直到2008年鲍师傅才开始有扩张的迹象,店也从五环外搬到了二环内,又走出北京,去到其他城市。
02
埋头苦干,却不曾想树大招风
按道理说,鲍师傅做的,不也就是蛋糕嘛,讲品类不算多,讲工序也不复杂,但二十多年来,鲍师傅宁愿少开点店,也要把每家店做到一样好。在他看来,只有在自己的管理下,产品的品质才得以有效把控。鲍才胜直言,鲍师傅门店虽然都开的小,但在使材用料上却很大方,拿糕点常用的原料鸡蛋来说,鲍师傅的用量几乎都是市面上的两倍或两倍以上。他还记得鲍师傅没出名那会儿,想找国内一家大供应商合作,却因为规模太小而被拒之门外,还是鲍才胜亲自游说,对方才给供货。如若平时有些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鲍师傅的门店都是透明橱窗设计,这也是鲍才胜坚持的“明厨亮灶”工程。原材料高标准、操作规范化和生产过程透明化,要让鲍师傅足够有底气去把后厨的秘密暴露在顾客面前。但事实上,鲍师傅正处于一个品牌的高速发展期,在众人眼中,不把重心放在扩张上,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成本在食品安全上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鲍才胜认为,一时的经济利益不足以拿来判断,想要不砸招牌,就得从长远考虑,把根扎稳了。在明厨亮灶工程推进之后,鲍才胜甚至主动关停了早年间在北京开的一些陈旧小店,管理达不到要求,就宁愿不赚这个钱。鲍才胜的愿望是把鲍师傅做成百年老店,但他却不曾想到,树大也招风。鲍师傅虽然红遍全国,但实际门店数量也才40多家,然而各种各样的“X师傅”山寨店却是正宗鲍师傅的几十倍。从店名到产品,山寨店无一不抄,老顾客或许还能分辨一番,但新顾客能区分品牌真假的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上了山寨店的当,反而消耗的是鲍师傅的口碑。在2017年之前,农村出身的鲍才胜并没有太深的品牌意识,连鲍师傅的商标都是在2014年才注册起来,自身的疏忽让不法商家钻了空子,这是山寨店能嚣张多年的原因之一。另外,鲍师傅本来也是个谨小慎微的生意,高昂的维权成本让人力不从心。鲍才胜坦言,之前有山寨店就把店开在鲍师傅对面,但也拿它没办法,胜诉的钱甚至都不够请律师的,上千家山寨店,如果都这样去维权,根本负担不起。2018年,是鲍师傅最难熬的一年,也是最有希望的一年,这一年,鲍师傅整个团队上下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打假上了。由于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成本难题现在来到了山寨店这一方,现在,换鲍师傅和山寨店“正面刚”了,鲍师傅天津塘沽的门店,就是开在一家山寨店对面。在国家的保护和鲍师傅的努力下,维权效果十分明显,维权期间,被相关部门判决关店的山寨店就有90余家,不少山寨店见维权声势高涨,还会选择主动关店。随着一桩又一桩维权案的胜诉,打假之路渐渐好走了些,鲍师傅有了专门的律师团队,公司重心也逐渐转回产品研发和品牌扩张上。
03
结语
有人说鲍师傅红火,但还是脱离不了原始的经营思维,创始人亲力亲为,生产流程还太过依赖手工。但从鲍才胜的百年老店目标来看,没必要把他们逼得太快,成为老店靠的从来不是快,特色且深度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活到一百岁的关键。鲍才胜长着一张笑脸,每回亲自打假他都是笑着强调:真的鲍师傅,有鲍师傅三个字,还有鲍才胜原创。他的笑容,也成为了正宗鲍师傅中独一无二的一部分。—END—
作者简介:简一,极简视角探寻财经空间,观热点之下的商业规则,读企业背后的经营逻辑。